汇聚青春力量,创新矫正服务
2025-08-13 19:08:1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南法治报 | 编辑:王彩英 | 作者:吴芳 李艳娇 | 点击量:6355         

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吴芳 李艳娇)  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今年暑假,涟源市司法局响应娄底市“智慧潇湘,鸿雁归娄”活动,组织158名本地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,深入全市21个乡镇社区,开展了以“普及法律知识、助力乡村法治、创新矫正模式”为核心目标的“返乡大学生送法下乡”活动,通过多样化形式开展法律服务与法治宣传。

一、强化统筹协调,做好前期筹备

涟源市司法局牵头,联合政法委、教育局、团委、社工部等多部门形成紧密联动合力。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,从前期筹备、资源整合到落地实施全程无缝衔接,为活动高效推进与社区矫正创新实践筑牢基础。

首先,组织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乡镇、村社开展调研,通过与村干部座谈、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,摸清农村群众法律需求,重点梳理出土地承包、婚姻家庭、农民工维权、养老诈骗等10类高频法律问题,为活动开展明确精准导向。

其次,集中力量动员大学生参与,做好活动宣传、志愿者招募及保障工作。

最后,对报名志愿者开展简训,内容涵盖农村常见法律知识、沟通技巧、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等,还会邀请资深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进行实务指导,确保志愿者具备开展服务的专业能力。

二、丰富活动形式,推进法治宣传

一是开展入户宣传活动。志愿者走村串户,广泛宣传民法典、反诈打跨、禁毒、扫黑除恶、打击养老诈骗、反邪教等知识,耐心解答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疑难问题,为广大群众提升法律意识、提高防诈反诈能力送上丰盛的“法律大餐”。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,向沿街商铺店主及群众发放法律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;走进企业,与企业员工积极分享宪法、民法典等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;走入市场,结合真实的典型案例,以通俗语言进行以案释法,加深群众对法律的理解,得到了往来群众的纷纷点赞

二是开展集中宣传活动。涟源市司法局所辖的蓝办、伏口、六亩塘、桥头河、湖泉等司法所联合镇综治办、团委、信访组织返乡大学生在人口稠密的集市、路口开展暑假送法下乡普法集中宣传活动。通过摆摊设点,向过往社区居民发放民法典的相关宣传资料,并向居民和商户讲解民法典相关的知识,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、学习、利用民法典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。六亩塘镇和桥头河镇司法所还为群众开展了法律咨询服务,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,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三是举办特色普法活动:结合农村群众特点,创新开展互动式普法。 在农忙间隙,志愿者走进稻田、菜园,用“水稻田边说土地法”“晒谷场上讲继承法”的方式,讲解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法律知识。利用夏夜纳凉时机,组织村民召开“屋场会”,志愿者以“亲戚身份”与村民围坐聊天,从“隔壁家的事”聊到“法律上的理”。有有些村社区举办“民法典知识竞赛”,设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,吸引村民参与,有效激发了群众学习法律的积极性。

三、创新参与模式,助力社区矫正

突破传统社区矫正工作以司法行政人员为主的模式,首次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参与。7月23日,通过培训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市社区矫正中心,为27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(包括5名未成年)进行法律宣讲,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明确权利义务,同时以谈心谈话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其焦虑情绪,助力其重建生活信心。这次活动返乡大学生以“同乡人”身份开展帮扶,充分考虑到了社区矫正对象“怕歧视、怕疏远”的心理,让在场的矫正对象“感受到了来自家乡同龄人的包容,对未来生活有了信心”,取得了圆满成功。接下来,我市将从如下三个方面探索开展大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模式:

1. 建立“一对一”帮扶机制:组织志愿者与社区矫正对象结成帮扶对子,每月至少开展1次面对面交流,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,提供法律知识讲解和心理疏导。针对矫正对象普遍关心的“缓刑期间能否外出打工”“违反矫正规定会有什么后果”等问题,志愿者结合《社区矫正法》进行详细解答,帮助其明确权利义务。

2. 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:联合乡镇司法所,组织矫正对象参与“乡村清洁”“普法宣传辅助”等公益劳动,由志愿者全程陪同指导,帮助其重塑社会责任感。同时,志愿者积极对接人社、民政等部门,为有就业需求的矫正对象提供岗位信息和技能培训建议,助力其顺利融入社会。

3. 搭建家庭支持桥梁:针对部分矫正对象因犯罪行为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的情况,志愿者主动与矫正对象家属沟通,讲解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和政策,引导家属给予理解和支持,共同帮助矫正对象改过自新。

本次返乡大学生送法下乡活动成效显著,形成了“法治扎根乡村、青春反哺故土”的良好局面。在法治宣传层面,返乡大学生凭借“懂乡音、知乡情”的优势,通过田间微课堂、方言宣讲、屋场会等接地气的形式,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农村“毛细血管”。社区矫正“同乡帮扶”模式有效破解了矫正对象“心理抵触、融入困难”的难题。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为社区矫正工作注入新活力。对大学生而言,活动搭建了反哺家乡的平台,为基层法治建设储备了青年力量。

今后,我市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不断探索法治宣传教育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模式、新路径,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乡村、融入生活,为建设法治乡村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更大力

责编:王彩英

一审:曾金春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